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3 11:57:47  浏览:878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管理办法

国家技术监督局


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管理办法

1990年8月25日,国家技监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企业计量技术基础工作,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素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根据《计量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实行自愿申请的原则。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申请计量工作定级升级的企业(包括生产产品的事业单位)。
第四条 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组织领导全国的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工作。

第二章 考核内容及等级划分
第五条 计量工作定级升级的考核内容:
(一)计量管理水平;
(二)生产过程中计量检测设施的配备;
(三)生产过程中计量检测水平;
(四)计量技术素质。
第六条 计量工作定级升级等级的划分:
按《计量考核评分标准》,达到95分以上,其中生产过程中计量检测率获得35分以上的为一级计量合格单位;达到85分以上,其中生产过程中计量检测率获得30分以上的为二级计量合格单位;达到75分以上,其中生产过程中计量检测率获得25分以上的为三级计量合格单位。
第七条 工艺控制、质量检验、能源及经营管理使用的计量器具不足100台件的或超过100台件,但计量器具简易、品种单一的企业,原则上不予定级;确有需要的企业,可按《计量验收评分标准》进行计量验收,达到80分以上的为计量验收合格单位。

第三章 申请条件
第八条 申请计量工作定级升级的企业,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与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计量检测设施;
(二)各项最高计量标准,须经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考核,并有合格证书。
(三)有本单位管理的计量器具明细目录(含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并按规定的检定周期,定期进行检定;
(四)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工作达到国务院规定的要求;
(五)计量工作实行了统一管理,并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
(六)申请一级计量的单位,其主导产品质量、消耗及经济效益指标应处于同行业先进水平。
第九条 计量工作定级升级按《计量考核评分标准》分数确定,三级计量合格满半年以上方可申请二级,二级计量合格满一年以上方可申请一级。
第十条 因违反计量法律、法规,尚未结案的不得申请。

第四章 考核和发证
第十一条 申请单位应向组织考核发证的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提出计量工作定级或升级申请。
第十二条 计量定级升级工作采用评审员评审制度,省级以上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根据需要聘任计量定级升级评审员。
第十三条 一级计量定级升级考核,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初评工作,委托省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有条件的大工业城市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进行。复核工作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进行。
第十四条 二级计量定级升级考核,由省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组织,或委托有条件的大工业城市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及省级企业主管部门组织进行。
第十五条 三级计量定级考核和计量验收,由市(州、盟)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组织。根据需要可委托有条件的县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及市(州、盟)级企业主管部门组织进行。
第十六条 一级计量合格证书,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二级计量合格证书,由省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颁发。三级计量合格证书及计量验收合格证书,由市(州、盟)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颁发。
第十七条 一级计量合格单位名单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二级计量合格单位名单由省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发布,三级和计量验收合格单位名单由市(州、盟)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发布。

第五章 合格证书的效力
第十八条 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合格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期满前三个月内需向原发证部门申请复查。复查合格者,换发新证书;不合格者,吊销其计量合格证书或降级发证。到期不申请复查者,合格证书自行失效。
第十九条 按有关规定取得三级计量合格证书的单位可参加产品评优、质量管理奖、能源升级、办理生产许可证、省级先进企业评选等活动。
第二十条 取得一级计量合格证书的单位,授予“国家计量先进单位”称号。
第二十一条 计量验收合格单位,其计量合格证书的效力原则上与三级等同。

第六章 监督检查与奖惩
第二十二条 承担计量工作定级升级考核的单位,要对计量考核和计量验收的质量负责;委托单位要对被委托单位的考核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必要时可中止委托。
第二十三条 各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本地区、本部门已进行计量工作定级升级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计量工作水平低于证书等级时,要限期整改;到期仍达不到标准的,由发证部门或其上级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做出降级或吊销其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合格证书的决定。
第二十四条 获得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合格证书单位的有关人员,可按照质量管理奖评选活动的奖励办法进行奖励。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部门(行业)的特点,制定具体考核规范。
第二十六条 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合格证、证书及报表格式,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制定。
第二十七条 计量工作定级升级考核所需费用,由企业自负。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国家技术监督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工业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办法(试行)》即行废止。
附一:
计量考核评分标准
----------------------------------------------------------------------------
类别|项次| 考核项目 |分数| 评分标准
| | |标准|
----|----|------------------|----|--------------------------------------
|1 |计量机构及职能作 |6分|(1)建立了完善的计量管理系
| |用 | | 统和机构 2分
| | | |(2)对全厂计量工作实行了统
| | | | 一监督管理 2分
| | | |(3)职能作用发挥较好 2分
|----|------------------|----|--------------------------------------
|2 |厂长(总师)重视计|4分|(1)直接领导计量工作,并有明
计 | |量工作 | | 确职责 1分
| | | |(2)计量工作纳入生产和经营
量 | | | | 管理日程 1分
| | | |(3)解决计量工作重大问题
管 | | | | 1分
| | | |(4)计量工作列入内部考核内
理 | | | | 容及标准 1分
|----|------------------|----|--------------------------------------
20|3 |计量人员配备 |5分|(1)计量人员的配备达到部门
| | | | “配备规范”要求或基本与
分 | | | | 生产经营管理相适应 2分
| | | |(2)计量监督、管理人员数量满
| | | | 足统一管理计量工作需要
| | | | 1分
| | | |(3)计量技术人员数量,占计量
| | | | 人员总数:≥15%,2分;
| | | | ≥10%,1分;<10%,0分
----------------------------------------------------------------------------
续表
----------------------------------------------------------------------------
类别|项次| 考核项目 |分数| 评分标准
| | |标准|
----|----|------------------|----|--------------------------------------
|4 |建立健全计量管理 |3分|(1)各项计量管理制度健全:2
计 | |制度 | | 分;基本健全:1分
量 | | | |(2)计量管理制度以文件下发
管 | | | | 并能执行 1分
理 |----|------------------|----|--------------------------------------
20|5 |计量原始记录与技 |2分|(1)原始记录齐全、整洁、准确、
分 | |术档案 | | 保管完善 1分
| | | |(2)技术档案健全、保管完善
| | | | 1分
----|----|------------------|----|--------------------------------------
|1 |编制计量器具配备 |1分|编制了有效的配备规划 1分
| |规划 | |
|----|------------------|----|--------------------------------------
|2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6分|配合配备率:≥98%,5分;
| |率 | |≥95%,4分;≥90%,3分;
| | | |≥85%,2分;<85%,0分
| | | |编制能源计量网络图 1分
计 |----|------------------|----|--------------------------------------
量 |3 |工艺及质量管理计 |7分|(1)工艺过程控制计量器具配
器 | |量器具配备率 | | 备率:≥98%,3分;
具 | | | | ≥95%,2分;≥90%,1分;
配 | | | | ≥85%,0.5分;<85%,0
备 | | | | 分
率 | | | |(2)质量管理计量器具配备率:
20| | | | ≥98%,2分;
分 | | | | ≥95%,1.5分;≥90%,1
| | | | 分;≥85%,0.5分;
| | | | <85%,0分
| | | |(3)安全、环保计量器具配备
| | | | 率:≥98%,2分;≥95%,
| | | | 1.5分;≥90%,1分;
| | | | ≥85%,0.5分;
| | | | <85%,0分
----------------------------------------------------------------------------
续表
------------------------------------------------------------------------------
类别|项次| 考核项目 |分数 | 评分标准
| | |标准 |
----|----|------------------|------|--------------------------------------
计 |4 |经营管理计量器具 |6分 |综合配备率:≥98%,5分;
量 | |配备率 | |≥95%,4分;
器 | | | |≥90%,3分;≥85%,2分
具 | | | |<85%,0分
配 | | | |编制经营管理计量网络图 1分
备 | | | |
率 | | | |
20| | | |
分 | | | |
----|----|------------------|------|--------------------------------------
|1 |能源消耗计量检测 |10分|(1)一级计量检测率:≥98%,4
| |率 | | 分;≥95%,3分;≥90%,2
| | | | 分;≥85%,1分;<85%,0
| | | | 分
| | | |(2)二级计量检测率:≥98%,4
| | | | 分;≥95%,3分;
| | | | ≥90%,2分;≥85%,1分;
| | | | <85%,0分
| | | |(3)三级计量检测率:≥95%,2
| | | | 分;≥90%,1分;
计 | | | | ≥85%,0.5分;<85%,0
量 | | | | 分
检 |----|------------------|------|--------------------------------------
测 |2 |工艺过程控制计量 |10分|(1)工艺过程控制计量检测率:
率 | |检测率 | | ≥98%,7分;
40| | | | ≥95%,5分;≥90%,3分;
分 | | | | ≥85%,1分;
| | | | <85%,0分
| | | |(2)安全、环保计量检测率:
| | | | ≥95%,3分;≥90%,2分;
| | | | ≥85%,1分;<85%,0分
|----|------------------|------|--------------------------------------
|3 |产品质量主要参数 |10分|产品质量主要参数计量检测率:
| |计量检测率 | |≥98%,10分;
| | | |≥95%,8分;≥90%,6分;
| | | |≥85%,4分;
| | | |<85%,0分
------------------------------------------------------------------------------
续表
------------------------------------------------------------------------------
类别|项次| 考核项目 |分数 | 评分标准
| | |标准 |
----|----|------------------|------|--------------------------------------
|4 |经营管理计量检测 |10分|(1)物料进出厂计量检测率:≥
| |率 | | 98%,4分;≥95%,3分;
计 | | | | ≥90%,2分;≥85%,1分;
量 | | | | <85%,0分
检 | | | |(2)原材料消耗及半成品流转
测 | | | | 计量检测率:≥98%,4分;
率 | | | | ≥95%,3分;≥90%,2分;
40| | | | ≥85%,1分;
分 | | | | <85%,0分
| | | |(3)计量数据用于定额管理、经
| | | | 济核算、评优等 2分
----|----|------------------|------|--------------------------------------
|1 |量值传递系统完善 |4分 |(1)量值传递系统完善 2分
| | | |(2)计量标准器及配套设备完
| | | | 善 2分
|----|------------------|------|--------------------------------------
|2 |计量检定的环境和 |3分 |(1)实验室面积达到规范的要
| |工作条件 | | 求 1分
| | | |(2)温度、湿度、防尘、防震等技
计 | | | | 术条件符合检定规程要求
量 | | | | 1分
| | | |(3)计量室清洁、卫生制度健全
技 | | | | 1分
术 |----|------------------|------|--------------------------------------
素 |3 |计量标准器周检合 |3分 |(1)最高标准器周期定检率:
质 | |格率 | | 100%,2分;超周期或使用
20| | | | 不合格计量标准器 0分
分 | | | |(2)工作标准器周检合格率:
| | | | 100%,1分;≥95%,0.5
| | | | 分;<95%,0分
|----|------------------|------|--------------------------------------
|4 |在用计量器具周检 |3分 |(1)周期受检率:≥98%,2分;
| |合格率 | | ≥95%,1.5分;
| | | | ≥90%,1分;<90%,0分
| | | |(2)周检合格率:≥95%,1分;
| | | | ≥90%,0.5分;<90%,0
| | | | 分
------------------------------------------------------------------------------
续表
------------------------------------------------------------------------------
类别|项次| 考核项目 |分数 | 评分标准
| | |标准 |
----|----|------------------|------|--------------------------------------
|5 |在用计量器具抽检 |4分 |抽检合格率:≥98%,4分;≥
| |合格率 | |95%,3分;
| | | |≥90%,2分;<90%,0分
计 |----|------------------|------|--------------------------------------
量 |6 |计量人员技术水平 |3分 |(1)计量人员参加培训考核人
技 | | | | 员占应考人员总数:
术 | | | | 100%,1分;≥90%,0.5
素 | | | | 分;<90%,0分
质 | | | |(2)计量检定人员持证率:
20| | | | 100%,1分;<100%,0分
分 | | | |(3)抽查检定人员实际操作:1
| | | | 分
| | | | 发现一人不符合规程要求,
| | | | 扣0.5分,扣完止
------------------------------------------------------------------------------
附二:
计量验收评分标准
--------------------------------------------------------------------------------
类别 |项次| 考核项目 |分数 | 评分标准 | 考核要求
| | |标准 | |
------|----|------------------|------|------------------------|--------------
|1 |有归口管理计量 |6分 |(1)计量工作归属于 | 机构、职责、
| |工作的机构和专 | | 某一厂级职能科 |计量管理人员
| |(兼)职计量管理 | | 室并受厂长(总 |三项每项1分,
| |人员,能统一管理 | | 师)直接领导,有 |缺项或不合要
| |本单位计量工作 | | 专(兼)职计量管 |求按项扣分
| |并能发挥职能作 | | 理人员并有明确 |
| |用 | | 的机构、人员职责 |
(一)| | | | 3分 |
计 | | | |(2)计量机构能发挥 | 三项中缺项
量 | | | | 以下职能作用 |或不合要求按
管 | | | | 3分 |项扣分
理 | | | |△贯彻国家计量法令、 |
水 | | | |制定计量管理制度、制 |
平 | | | |定计量器具配备规划 |
20 | | | |和计量工作发展规划、 |
分 | | | |组织计量管理系统 |
| | | | 1分 |
| | | |△统一管理计量器具 |
| | | |和设施并能按周期进 |
| | | |行检定 1分 |
| | | |△组织开展计量检测, |
| | | |为产品质量提供计量 |
| | | |保证;负责监督动力 |
| | | |量、物资量计量数据 |
| | | | 1分 |
--------------------------------------------------------------------------------
续表
--------------------------------------------------------------------------------
类别 |项次| 考核项目 |分数 | 评分标准 | 考核要求
| | |标准 | |
------|----|------------------|------|------------------------|--------------
|2 |有明确主管计量 |3分 |(1)厂级领导职责有 |按项扣分
| |工作的厂级领导 | |分管计量工作的明确 |
| |并将计量工作提 | |规定 1分 |
| |到议事日程 | |(2)分管计量的厂级 |
| | | |领导了解计量法律法 |
| | | |规、命令中与本企业有 |
| | | |关的内容,了解本企业 |
(一)| | | |计量工作现状 1分 |
计 | | | |(3)定期或不定期地 |
量 | | | |研究解决计量工作中 |
管 | | | |的重大问题,如发展规 |
理 | | | |划、经费、办法等 1分 |
水 |----|------------------|------|------------------------|--------------
平 |3 |建立必要的计量 |8分 |(1)必须建立如下的 |缺项或有制度
20 | |管理制度和计量 | |计量管理制度 4分 |未执行按项扣
分 | |档案资料 | |△计量管理办法和实 |分
| | | |施细则 1分 |
| | | |△计量器具采购、入 |
| | | |库、流转制度 1分 |
| | | |△计量器具使用、维护 |
| | | |制度 1分 |
| | | |△计量器具周期送检 |
| | | |制度 1分 |
--------------------------------------------------------------------------------
续表
--------------------------------------------------------------------------------
类别 |项次| 考核项目 |分数 | 评分标准 | 考核要求
| | |标准 | |
------|----|------------------|------|------------------------|--------------
|3 |建立必要的计量 | |(2)必须建立如下计 |缺项或不符
| |管理制度和计量 | |量档案资料 4分 |合要求按项扣
| |档案资料 | |△建立计量器具台帐、 |分
(一)| | | |历史记录卡及技术档 |
计 | | | |案 1分 |
量 | | | |△周期送检计划 1分 |
管 | | | |△能源、经营管理检斤 |
理 | | | |记录 1分 |
水 | | | |△工艺、质量参数检测 |
平 | | | |原始记录(含安全、环 |
20 | | | |保) 1分 |
分 |----|------------------|------|------------------------|--------------
|4 |有计量网络图和 |3分 |(1)有能源及经营管 |缺项不符合
| |计量器具配备规 | |理计量网络图 2分 |要求按项扣分
| |划 | |(2)有计量器具配备 |
| | | |规划 1分 |
--------------------------------------------------------------------------------
续表
------------------------------------------------------------------------------
类别 |项次| 考核项目 | 项目分类 | 指标 | 子项分数
| | |--------------| |----------------
| | |A类 |B类 | |A类 |B类
------|----|--------------------|------|------|--------|------|--------
|1 |能源、经营管理计量器|5分 |15分|≥98%| 5分|15分
| |具配备率 | | |≥95%| 4分|13分
| | | | |≥90%| 3分|10分
(二)| | | | |≥85%| 2分| 7分
计 | | | | |≥80%| 1分| 3分
量 | | | | |<80%| 0分| 0分
器 |----|--------------------|------|------|--------|------|--------
具 |2 |生产工艺过程计量器 |15分|10分|≥98%|15分|10分
配 | |具配备率(包括安全、| | |≥95%|13分| 8分
备 | |环保) | | |≥90%|10分| 6分
率 | | | | |≥85%| 7分| 4分
30 | | | | |≥80%| 3分| 2分
分 | | | | |<80%| 0分| 0分
|----|--------------------|------|------|--------|------|--------
|3 |产品质量管理(终端产|10分| 5分|≥98%|10分| 5分
| |品)计量器具配备率 | | |≥95%| 8分| 4分
| | | | |≥90%| 6分| 3分
| | | | |≥85%| 4分| 2分
| | | | |≥98%| 2分| 1分
| | | | |<80%| 0分| 0分
------|----|--------------------|------|------|--------|------|--------
|1 |能源、经营管理计量检|10分|15分|≥98%|10分|15分
| |测率 | | |≥95%| 8分|13分
| | | | |≥90%| 6分|10分
(三)| | | | |≥85%| 4分| 7分
计 | | | | |≥80%| 2分| 3分
量 | | | | |<80%| 0分| 0分
检 |----|--------------------|------|------|--------|------|--------
测 |2 |生产工艺过程计量器 |15分|10分|≥98%|15分|10分
率 | |具配备率(包括安全、| | |≥95%|13分| 8分
40 | |环保) | | |≥90%|10分| 6分
分 | | | | |≥85%| 7分| 4分
| | | | |≥80%| 3分| 2分
| | | | |<80%| 0分| 0分
------------------------------------------------------------------------------
续表
------------------------------------------------------------------------------
类别 |项次| 考核项目 | 项目分类 | 指标 | 子项分数
| | |--------------| |----------------
| | |A类 |B类 | |A类 |B类
------|----|--------------------|------|------|--------|------|--------
(三)|3 |终端产品主要参数计 |15分|15分|≥98%|15分|15分
计量 | |量检测率 | | |≥95%|13分|13分
检测 | | | | |≥90%|10分|10分
率40| | | | |≥85%| 7分| 7分
分 | | | | |≥80%| 3分| 3分
| | | | |<80%| 0分| 0分
------|----|--------------------|------|------|--------|------|--------
(四)|1 |在用计量器具周期受 | 8分| 8分|≥95%| 8分| 8分
其 | |检率 | | |≥90%| 6分| 6分
他 | | | | |≥85%| 4分| 4分
10| | | | |≥80%| 2分| 2分
分 | | | | |<80%| 0分| 0分
|2 |计量数据与评优、评奖| | | | |
| |挂钩 |2分 |2分 | | |
------------------------------------------------------------------------------
注:A类是指机械、电子、轻工行业或年耗标煤1000吨以下企、事业单位。
B类是指建材、冶金、化工行业或年耗标煤超过1000吨的企、事业单
位。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若干问题的说明

国家科委


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若干问题的说明

(国家科委1988年3月30日发布)

为正确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以下称《办法》),特就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根据《办法》第二条的规定,需要进行鉴定的科学理论成果,在全国性专业学术刊物、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并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后,可按规定进行鉴定。
二、《办法》第三条所称:
1.“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指包括县级以上(含县级)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国务院各有关部委、以及国家制定的科技计划项目。
2.“科学技术奖励”,指国家及省、部委所设的科学技术奖励。
3.“国家有关规定”,指国家有关法律、国务院有关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颁布的有关规章、政策规定等。
三、未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的科技成果需要进行鉴定时,应向上级主管部门或所在地区科委的成果管理机构提出鉴定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可按《办法》规定的形式和程序组织鉴定。
四、跨行业的科技成果,本行业不能鉴定时,应由成果完成单位的主管部门报同级科委,由科委负责组织或委托有关单位组织鉴定。
五、《办法》第四条所称:
1.“专业检测机构”是指依国家有关法律、国务院有关法规或国务院有关部委规定设立的国家级、省(部委)级专业技术检测机构。经专业检测的科技成果,由检测机构出具测试证明和评价结论,必要时可聘请少数同行专家参与进行咨询、评议。
2.采用验收鉴定形式的,必要时验收单位可视具体情况邀请少数同行专家参加验收。
3.采用专家评议形式的,应尽量不召开会议,而采用函审方式。以函审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时,组织鉴定单位可聘请有关专家召开鉴定会进行审查、评价,聘请专家的人数一般控制在五至十三人。要严格控制会议规模,与被鉴定成果的技术内容无关的人员不得参加鉴定会。
六、视同鉴定形式与科技成果的其它鉴定形式具有同等效力。申请视同鉴定的科技成果应做到:
1.填写《视同鉴定证书》并附有关技术文件。
2.根据《办法》第五条规定的三种情况分别提交有关证明:
(1)科技成果实施单位出具的财务部门的经济效益证明或社会效益证明;在本企业实施应用,应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2)技术合同当事人出具的财务部门的经济效益证明或社会效益证明。
(3)专利实施单位出具的财务部门的经济效益证明或社会效益证明。
3.报送地方科委或有关部委科技成果管理机构,经批准后生效。
七、具备下列条件可申请进行科技成果鉴定:
1.完成项目任务,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
2.学术或技术资料必须齐全,并符合科技档案管理部门的要求。
科学理论成果的学术资料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发表情况的说明、国内外学术情况对照材料、论文发表后被引用情况报告等。
应用技术成果的技术资料主要包括:技术合同或计划任务书、研究报告、技术指标测试报告、实验报告、有关设计技术图表、质量标准、国内外技术情况对照材料、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等。
软科学成果的学术技术资料主要包括:技术合同或计划任务书、总体研究报告、专题论证报告、调研报告及有关背景材料、模型运行报告、国内外研究情况对照材料等。
3.应用技术成果应经过实践,证明其成熟,并具备应用推广的条件,对高技术研究中难度较大、周期较长的,组织鉴定单位可酌情组织阶段成果鉴定。
4.软科学成果应经有关单位采纳或应用。
八、完成科研项目的单位或个人,应至少在鉴定前两个月向组织鉴定单位提交科技成果鉴定申请书和学术或技术资料。
九、组织鉴定单位在接到科技成果鉴定申请书后,应认真地进行审查,在一个月内作出下列决定,并答复申请鉴定单位。
1.是否同意鉴定。
2.鉴定的形式。
3.鉴定委员会委员名单。
4.其它有关事项。
十、凡科技成果鉴定前存在争议的,须在其争议解决后提交申请。
十一、科学理论成果的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所需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发表后被引用情况报告。
2.对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评价。
3.该成果的论点、论据是否明确,有关数据是否准确。
4.该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国内外同学科比较,其成果的创新点、学术意义及所达到国内外的实际水平。
5.该成果存在的缺点及改进的建议。
6.科学理论成果采取函审方式评议时,应将专家评审表附在鉴定证书之后。
7.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应补充经过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及对可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报告。
十二、应用技术成果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鉴定所需技术资料、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2.是否达到计划任务书(或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
3.有关技术文件中的技术数据、图表是否准确、完整。
4.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其特点、独创性及水平。
5.实践检验的效果、应用范围和推广方案的可行性。
6.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算、分析的可靠性。
7.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十三、软科学成果鉴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鉴定所需文件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
2.是否达到课题要求的标准和目的。
3.应用情况和实践检验的效果。
4.成果所达到的实际水平。
5.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十四、鉴定委员会委员对被鉴定的科技成果有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鉴定委员会有要求成果完成者进行答辩,或重复试验的权利。如果科技成果完成者不能提供充分的文件,致使鉴定委员会不能形成完整的鉴定结论,鉴定委员会有权在鉴定结论中注明。
十五、鉴定委员会应对鉴定评价结论的正确性负责。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应对鉴定结论负技术责任,全体鉴定委员会委员应在鉴定证书上签字。
十六、《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按国家科委统一规定的格式印制,并由组织鉴定单位颁发。
十七、对应聘参加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的专家,组织鉴定单位可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发给技术咨询费。
十八、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城市科委,国务院有关部委,应根据《办法》的规定,并结合各自具体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实施细则,并报国家科委备案。


关于附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会计核算应用电子计算机暂行规定》的通知

中国建设银行


关于附发“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会计核算应用电子计算机暂行规定》的通知

1988年5月19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各计划单列市分行,深圳、成都、南京市分行:
为了适应我行会计核算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需要,总行拟订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会计核算应用电子计算机暂行规定”,经今年4月湖北宜昌会议讨论修订,现随文附发,请即组织试行。试行中发现的问题及对本暂行规定的意见,请随时报告总行。

附件: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会计核算应用电子计算机暂行规定
一、为加强管理,根据人民银行《关于电子计算机核算与管理的若干规定》和本行《会计制度》,结合电子计算机会计核算的特点,制定本暂行规定。
二、会计核算开发和应用电子计算机,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计部门与电子计算机管理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协作。由会计部门对会计应用系统提出业务要求,电子计算机部门负责设计应用软件。会计应用系统应由上级行会计、电子计算机管理部门共同组织鉴定(具体鉴定方法另行通知),并经过3个月的人、机并行测试阶段,在确认运转正常后,才能正式交付使用。在正式交付使用后,由会计部门确定操作人员操作。操作人员不得打开软件,软件设计人员不得参与操作。
三、会计核算应用电子计算机的系统设计,必须符合《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基本规则》等规定的核算要求,应具有数据的真实、安全、完整、可靠性;具有不同级别的保密设置、防弊防错和事后监督的功能;具备故障应急处理和数据恢复功能。
四、为增强电子计算机处理的准确性,应用电子计算机的行处,要对开户单位的帐号,按交换号、科目号、顺序号、校验位四项内容编列。校验位应定为两位。
五、会计凭证是电子计算机处理业务的依据,必须按会计制度的规定,由接柜员严格审查,保证凭证的合法、真实、完整、正确,然后交电子计算机操作员记账。在凭证的审核、验印、数据输入、复核、装订等环节上,手续要严密。
(一)付款凭证审核由接柜员负责完成。审查凭证,除会计制度规定的基本要素是否齐全、完整、正确外,还要特别审查印鉴、帐号、户名、大小写金额是否准确无误,开户行是否正确等,并确定会计分录。核算无误后要在凭证上加盖接柜审查人名章。核对印鉴,要依照印鉴卡,认真验印(对现金支票要折角验印),审核无误后将付款凭证(现金支票要进行登记)交电子计算机操作员,凭以输入数据。
操作员输入数据时,应注意核对凭证的帐号、户名以及帐户余额能否支付。帐户有款可付的,才能办理现金或转帐付款。无款可付的,要及时消除输入数据,将凭证退接柜员处理。
(二)收款凭证由接柜员经过审查,确定分录后,提交电子计算机操作员凭以输入数据。
(三)数据输入后,应认真核对凭证张数、金额合计数、帐号等,确保帐、证相符,并在凭证“记账”处加盖输入操作员名章。
(四)电子计算机输入数据均应复核。复核的重点是单位帐号、摘要、收付发生额和余额,复核方法可采用换人二次同样全数输入,或手工核打凭证与机器处理核对。具体使用何种方法,由各行自行选定。
复核员复核后应在凭证“复核”处加盖复核员名章。
六、电子计算机处理流程,必须符合会计制度的规定。
为防止凭证传递混乱,发生重记、漏记帐务,凡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的凭证,不再传出。如需传出,要严密传递、签收手续。
凭证必须按科目整理,逐日装订保管。
七、电子计算机会计核算帐务组织,必须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实行总、分类核对,相互制约。
(一)帐务处理
1.各科目日结单:由电子计算机按日打印输出。
2.增设日记账(以日志文件代替):可每日打印,或存储软盘、磁带以备检查。
3.明细帐:满页打印。客户明细帐满页打印时,应多打一份给客户核对帐目,收付较少记不满页的帐户,应按对帐期打印一份给客户核对。
4.总帐:逐日在机内储存,月末日按日打印输出。
5.各种登记薄:按会计制度规定,分别登记薄种类,月末日按日打印输出。
6.旬、月、年各项报表:应按报告期止日打印输出。
(二)帐务核对
电子计算机操作人员在营业结束时,应进行机内总、分类帐务的核对,做到各科目日结单收、付发生额的合计数相等;总帐各科目余额同各该明细帐余额合计数相等;总帐收方科目与付方科目余额的合计数相等;各登记薄与总帐有关科目余额相等;报告期止日,打印的各种报表,应与当日总帐发生额、余额相等。
在人、机并行阶段,应每日进行人、机帐务核对。核对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打印的科目日结单与人工制作的科目日结单的各项内容逐项勾对;计算机打印输出的日记帐凭证总张数应与当天实际凭证总张数核对;计算机输出的现金科目余额应与出纳现金库存核对。
八、错帐更正。当日发现的错帐(包括即时、复核和轧帐时发现的错帐),可以作消除错帐,重新输入。隔日发现的错帐,应按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处理,不得将上一日的帐目消除更正,以免造成帐务混乱。
除当日更正输入的错帐外,其它要求通过输入计算机冲正错帐等,必须经会计负责人出具的书面通知并填制冲正凭证办理。
九、使用电子计算机远程通信,向总行传递资金平衡表,必须按照总行要求的传递数据格式和打印格式上报,并按总行要求设立远程通信参数。
十、会计核算的数据输入工作必须做到:
(一)数据输入,必须由指定的终端操作员办理,对操作员要分别编列代号和启动机器密码。非指定人员不得启动机器输入数据。
(二)数据输入,必须是合法要效凭证,每笔输入均要记入操作员代号,操作员不得自制凭证或将末经审核的凭证上机处理。
(三)凡上机的凭证,必须编列顺序号,控制核对张数,防止凭证的遗漏丢失。
各项业务原则上应随时处理,在业务量集中时,转帐业务可作批量处理。
十一、数据输出范围和打印的具体要求:
(一)打印输出的帐表,应注名操作员代号、打印份数、打印日期、时间、打印输出的报表、单证,均应加盖操作员名章。
打印的凭证、帐表等,应及时登记,送交有关人员。交接时要有签收手续。
(二)决算报表属机密资料,应严格控制,按规定的份数打印。
(三)查询电子计算机储存的数据资料,必须经会计负责人批准才能办理。
十二、凡按会计制度规定,需要保存的会计档案资料,现阶段要实行双线保管(即以打印的凭证、帐薄、报表等和磁记录同时作为会计档案保管)。打印的凭证、帐薄、报表的保管期按国家档案部门的规定执行。保管的磁记录必须注意环境,免受强磁干扰破坏,保管时间应在三年以上。
电子计算机处理的日记帐,是帐务核对的重要依据,应列入会计档案保管。
十三、会计核算应用电子计算机的行处,必须加强会计应用系统安全,注意机器、线路的维修与保养,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保证计算机的安全运行。
十四、电子计算机处理打印的计息、邮电费、手续费等结算凭证,由操作员打印代号,经复核员或会计主管人员盖章,均属有效凭证。
十五、联行往来划款凭证,如使用计算机打印输出,必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分行批准,并符合下列要求,才能正式使用。
(一)打印的联行凭证的规格,项目内容必须与现行联行划款凭证一致。
(二)应在联行凭证“签发日期”左侧“NO”位置打印凭证流水号,并冠以省的简称。
(三)联行密押不得使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和打印,打印联行凭证除“编制”人名打印操作员代号外,记账、复核、编押等人名均不得打印。
十六、各分行可根据本暂行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补充规定,报总行备案。